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些情况:
跟领导汇报工作时表达逻辑混乱,重点不突出;
和其他部门沟通时要花很长时间,彼此都不懂对方的“语言”;
竞聘或者面试的时候,过去的经验有很多,但说不清楚……
如果给你充裕的时间和轻松的氛围,相信你能够做到条理清晰、结构清晰的表达,但现实中,这种条件是很少的。
我们更多地是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境下和面临一定压力的氛围被要求做出高效表达。
这时我们需要拥有结构化的思维进行思考,合理的梳理每件事情,以保证顺利推进;今天关于【结构化思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们的大脑在进行沟通表达、处理信息的时候,会有一些常见的思维习惯。而我们在一些关键的时刻,能够根据这些习惯采取一些方法,就能够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准确,对方也能够容易听懂,这在职场汇报、演讲、重要讲话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脑常见的思维习惯共有四个。
第一:大脑喜欢归纳主题。
在平时我们闲聊,天马行空,聊啥都行,但到了关键时候,如果你还是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别人就可能听不懂你要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
如果你在对方说之前就先告诉他,他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展开说明,这个时候,你就能够非常清晰地定位,并且不会误解他的话。
用我们小学语文的话来说,就是先总后分的“总分”结构。
第二:大脑喜欢归类。
当你看着名单中一长串的名字,并且他们的排序都被打乱了,那肯定没有将他们分类为一二三班看得顺眼。假如你去餐厅吃饭,菜单上也会给你分好类,让你能够快速定位到你想吃的菜系。体会过两者的差异后,你会感觉分好类真的是能够引起“极度舒适”。
第三:我们的大脑会偏爱一些数字,比如数字3。
这一点相信你也有过体会,古话有太多关于3的名言,“三人行”“举一反三”“事不过三”,写作文也经常会写“三段式”,领导讲话也喜欢说“我这里想讲3点”等等,说3点往往比2点或者4点,更容易让人接受。
第四: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东西。
根据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5~9个记忆组块,短时间你给别人太多信息,对方是记不住的,更不谈理解了。
在沟通表达的时候,想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说的话,你的沟通习惯就要符合对方大脑的思维习惯。
在汇报工作时如何运用结构化表达?
工作中一个常见的汇报表达现象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即使表达有逻辑架构,比如像剥洋葱,语句有层层递进关系,但这种表达的问题是,领导对你说的某一层次的意思不感兴趣或者已经知道了,而你依然侃侃而谈,自认为这一层意思是汇报的重点。
不好的表达不仅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甚至跳跃性极强,连剥洋葱的架构都没有,导致领导完全不知道你表达的重点。
根据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十六字原则,我们提炼出高效汇报的思路方法是:结论先行、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主题先行。
你得先提出总结性的思想,再表述具体内容,这样就能让你说话的条理更加清晰,也对应了大脑喜欢归纳主题的习惯。不要让别人逐句理解你的意思,因为对方的知识面可能与你涉及的范围不同,对你的话可能会产生理解偏差。
归类分组。
当你打算表达大量信息的时候,大脑的短时记忆是有限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将信息归类,尤其是3类,这样会容易记忆。将信息归类,这样你原来若干个记忆组块,也可以被缩小为你归类之后的几个组块,这样就更加方便记忆,也能让对方更好地接收与选择。
逻辑递进。
当你定了主题,并对所有信息进行了归类分组后,哪一组信息应该放在前面,哪一组信息应该放在后面?这其中就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让听众跟着你的表达去思考,他们才能更理解你。
如何训练结构化思维?
- 归纳积累结构
在看书学习的时候,看到有结构的理论或者结构,可以将它记下来,并试着运用到3个例子中;也可以放在笔记本中,作为自己的素材,没事可以多复习,甚至可以将这些结构进行归纳分类,例如要素类结构、流程类结构等。
- 多写文章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可以试试每周写一篇文章,并且按照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去写。写之前先搭建文章结构,再填充素材、文字,可以多用上之前积累的素材去写。
如果没有写文章的时间,可以只搭建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
- 论议题
每天试着给自己一个议题,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论证这个议题,不一定要写出来论证,列出论证结构、能证明你的观点就好。
最好也用上之前积累的素材,如果你的议题搭建的结构也不错,也可以积累到自己的素材中去。
行动要迅速,如果你缺乏结构化思维,可以马上着手开始你的训练,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的思维能力会有质的提升。